養魚先養水,良好的水質對養殖的動物生存和生長是十分重要的。pH值是反映水體水質狀況的一個綜合指標,是影響魚類活動的一個重要綜合因素。pH值的過高或過低,都會直接危害魚類,導致生理功能紊亂,影響其生長或引起其它疾病的發生,甚至死亡。因此,在循環水產養殖過程中,水環境條件之一pH的調控就顯得非常重要。 PH變化對水產動物的影響及傷害 通常,水產養殖動物能夠安全生活的PH范圍大致是6.5~9,而最適宜的范圍為弱堿性,即PH在7~8.5,淡水養殖的水體一般偏堿性,但PH超出9或低于5時,會直接導致魚蝦大批死亡。 PH變化影響魚類對氧的利用程度,并降低低氧條件的耐受力;PH過高或過低時,都將提高其窒息點。在酸性水質條件下,大多數魚類對低氧耐受力會顯著減弱,魚類的攝食吸收率降低。很多動物在PH過高或過低時發育會出現不良情況。當水環境PH超過或低于其適宜生長范圍時,微生物的生長就會受到抑制,同時微生物的組成及比例也會發生變化。 當PH過高,魚發生堿中毒,體表有大量黏液甚至可拉死;鰓蓋腐蝕損傷、鰓部大量分泌凝結物;水體存在很多死藻和瀕死的藻細胞。對蝦堿中毒時容易發生黑鰓病,繼而演變成爛鰓病,致使呼吸機能發生障礙,窒息死亡。 PH的調控 (1)偏酸性(pH<6.5)水質的調控 未受外界酸性物質污染的水體如過pH值偏低,一般與水體缺氧,有機物質偏多,水質過肥有關,因此水體pH值偏低是水質不良的表現,其調控方法如下: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提高pH值,一般用20ppm的生石灰可提高pH值0.5左右,生石灰還可補充水中鈣離子,提高水的緩沖力,起到殺菌防病作用。 (2)偏堿(pH>9.5)性水質的調控 一是根據水體多少使用明礬調節;二是用稀鹽酸或醋酸潑灑;三是或多施有機肥,以肥調堿;四是防治魚病時,不能用生石灰,宜用漂白粉和中草藥。 總之,循環養殖水體pH值應盡量保持在7—8.5的微堿性才有利于生物的正常長發育,有利于飼料利用率,減少養殖動物排泄量,降低對水質的污染,節省生產成本,提高生產性能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xz7788.com/newss-1798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