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“養魚先養水”,面對養殖過程中水體所呈現出的各種顏色,若不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而任由其發展,勢必影響健康養殖。因此,水質的優劣是決定水產養殖效益的關鍵因素。水質的優劣是由水色表現出來的,而水色是受養殖池塘水體內藻類、微生物等物質分解在陽光下所呈現出不同的水體顏色。通過長期養殖活動,人們通過水色就可以判斷出水質好壞,總體分為2大類,即優良水色和不良水色,水色也成為判斷水質好壞的宏觀指標之一,辨認水色優劣并加以調節也成為當前水產養殖中的一門重要技術。養殖健康水的標準是提高池塘的平均溶氧,通過合理的放養密度,適當的投餌次數和餌料質量,提高餌料效率并減少營養物質的溶失,進而減少藻類毒素物質的產生,給水產養殖提供健康的水環境。 一、優良水色及表現 1、茶色或茶褐色 水質肥度適中,藻類以硅藻為主,是水產養殖的優質餌料,透明度在35~40 cm左右,是養殖的優良水色之一,有利于養殖肥水魚。 2、翠綠或濃綠色 水體以綠藻、小球藻為主要優勢藻類,藻類生長可以吸收水體中大量的氮肥,水質較為清澈,水中懸浮顆粒少,魚、蝦在此類水體中生長快。 3、黃綠色 水體以硅藻和綠藻為優勢藻類,由于其生物多樣性比較穩定,是魚蝦養殖的上佳水色,魚蝦活力和抗病能力強,攝食好,生長速度快。 二、不良水色及危害 由于夏季氣溫上升較快,水溫隨之上升,蝦蟹攝食量及活動量不斷加大,水體中浮游動物如枝角類、橈足類、輪蟲等大量繁殖,細菌、微生物活動頻繁,池塘水質環境變化劇烈。不良水色主要表現為綠濁類、紅濁類、黃濁類、白濁類以及青苔水5種。 1、綠濁類水質 ①藍綠色或暗綠色水體以藍綠藻為優勢藻類,由于藻類大量繁殖導致水質濃濁,透明度較低,水體表面呈油污狀,池水易發生老化現象。藻類過量生長還易產生藻毒素等有毒物質,水體各項指標嚴重失衡。當天氣驟變時會造成藻類大量死亡,魚類出現浮頭、泛塘等現象 。 ②灰綠色水體表面易出現一層油漆狀綠膜,阻隔水體和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,導致水體pH晝夜變化幅度大。隨著藻類大量繁殖,水質日益渾濁、變壞甚至變臭,產生大量硫化氫等有毒物質,濃度高時就會使魚蝦神經系統中毒,某些生理功能喪失,導致大量死亡。 2、紅濁類水質 此種水色一般出現在每年5月及8月前后,水體主要表現為紅色、紅棕色或醬油色,整個水體的上下層有機質過多,底質惡化,易發生劇烈變化。主要原因是投餌量大,菌相失衡,也有研究表明主要是由于水體中甲藻和裸甲藻居多,成為了絕對的優勢藻類,藻類釋放毒素所致。由于水體中藻相單一,穩定性較差,對水環境變化十分敏感,如果遭遇pH和水溫突變,藻類就會大量死亡,同時產生大量毒素,這種毒素會導致水產動物中毒死亡。 3、黃濁類水質 水體表現為黃色或黃泥色,尤其是使用渦輪式增氧機增氧的池塘最為明顯。主要是因為池中底棲生物密度過大,嚴重影響了上下水體對流,底泥顆粒隨著增氧機提水而懸浮在水體中,影響浮游動植物生長繁殖所致。由于池塘底部有機質的發酵作用,底層渾濁,池底pH和溶氧偏低,藻相、菌相失衡,浮游植物因藻類稀少無法進行光合作用,各項理化指標均不正常,水體表層常伴有浮膜,水體過瘦,不利于魚蝦的生長。 4、白濁類水質 白濁水又稱為“米湯水”,水色變清、變濁,主要由浮游動物如枝角類、橈足類、纖毛蟲、輪蟲等大量繁殖,形成了優勢種群,并將水中浮游植物大量攝食所致。水體溶氧偏低,藻類大量死亡,易發生轉水或成倒藻,隨著氨氮及亞硝酸鹽含量升高,寄生蟲和有害細菌大量滋生,易導致養殖動物發病,影響正常攝食和生長。 5、青苔水水質 青苔俗稱“青泥苔”,主要原因是水體不肥,水中缺乏藻源、營養鹽或受重金屬污染所致。青苔一般表現在春季,隨著水溫回升,光合作用逐漸增強,由于水體長時間肥不起來,水體透明度過高,原有底池中休眠狀態的青苔孢子復蘇,青苔快速生長,靜水池塘表現尤為明顯,嚴重影響水產動物的活動和攝食,容易纏住魚蝦蟹苗等,影響其正常進食,降低成活率。當池邊角落中青苔死后,分解過程消耗水體溶氧,產生毒素,容易引起寄生蟲和細菌滋生,敗壞養殖環境。 三、調節對策 1、綠濁水質 首先要合理放養,控制放養密度,在水源良好的情況下先換水,適當減少飼料投喂量,從而減少殘餌量和水體有機質的積累,以控制藍綠藻生存繁殖的營養,排出藍綠藻,撈出油膜。采取生態養殖模式,混養時適當增加花、白鰱魚種。還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劑,有效降低亞硝酸鹽及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含量,施用水質改良劑調節、改良水質,提高魚蝦抗應激能力。 2、紅濁水質 首先要使用增氧機,曝氣散發有毒氣體,可同時排出部分池水,灌入優質水。如藻類含量較高時,秉承穩定藻相的原則,使用一定劑量的硫酸銅、高錳酸鉀殺死過多藻類。加大日常巡池力度,多關注水色,正常水體早中晚有變化,如果池塘水色整天都沒有變化,此時需要加入水質改良劑,同時要合理施肥,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。 3、黃濁水質 首先盡量避免使用有機肥,因為這種水體的池底pH和溶氧偏低,硫化氫及藻類毒素高,容易引起水產動物中毒死亡,不利于魚蝦的生長。其次要緩慢加入新水及增氧劑補充氧氣,待水體各項指標參數穩定后再采用增氧機給氧,使用硫酸鋁鉀、沸石粉、腐殖酸鈉等水質改良劑進行凈水操作。最后用有機酸進行解毒,提高魚蝦抗應激反應。 4、白濁水質 加大增氧機有效工作時間,選擇特定的殺蟲劑(如伊維菌素、阿維菌素),在下風處消滅大部分浮游動物。通過少量多次換排水將水體pH調節到正常范圍內,同時施用生物肥肥水,并用微生物制劑EM或芽孢桿菌促進有機物分解,加快水體溶氧補充,促進浮游植物快速生長,有條件時還可以加入藻水培肥水質,逐漸恢復水體生態平衡。 5、青苔水質 防治青苔最有效的方法是放養苗種前對池塘進行徹底清塘消毒,冬季出池后徹底清塘,清除雜草及雜物,可有效預防春季出現青苔水。如果水體已經出現青苔大面積暴發時,可通過人工捕撈清除青苔,慎用藥物治理青苔,施用不當將影響水體動物生長。其次,施用一些速效肥料,潑撒尿素及鈣鎂磷肥,可快速降低水體透明度,有效抑制青苔光合作用。也可采用掛有機肥袋法,將發酵腐熟的有機肥裝袋后,定置懸掛在生長茂盛的青苔上方,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、遮蔽青苔生長的陽光后,青苔自然死去,水色可逐漸變綠。 四、結論 水質管理已成為當今養殖的核心技術,實際養殖過程中,水質防控仍需要堅持“養重于防”的理念,通過及時觀察池塘水色,科學調節水質是養殖成功的關鍵。同時,不要過度盲目追求產量效益,要合理控制養殖密度,在發展主導養殖品種的基礎上,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,加強養殖基礎設施建設,優化養殖布局和結構,選擇抗病能力強、生長速度快、經濟效益好的品種,擴展養殖發展空間,提升產業化程度。養殖尾水污染同樣不能忽視,針對養殖方式的不同要采取相應手段進行尾水處理,全方位改善水產養殖水環境,助力水產養殖健康發展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xz7788.com/newss-1797.html
|